top of page

前言

「藝術並非只為裝飾世界,而是承擔責任……」— 奧拉佛·艾里亞森

 

歷史上的藝術家啟發了許多人,領導人們的觀念和文化。面對可持續發展這全球性問題,我們藝術家也可以發揮引領作用,朝著可持續發展方向塑造我們當前的世界。

 

「天人合一」是中華藝術和文化的重要價值,也是聯合國所推動的世界觀的核心目標。

 

Artists Co-op成立了「永續藝術基地」以助釋放、鞏固和發展香港的藝術和創意潛能,促進本港和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術能力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下,「永續藝術基地」推出了「本地及海外藝術家駐場計劃」、「永續藝術師友計劃」和「永續藝術公開招募」等一系列藝術教育和社區計劃。這些項目的成果和創作過程會在《永續藝術展》和其他平台上,向大家展示和分享。

 

《永續藝術展》為期兩個月的展覽期間,除了展出八位海內外知名藝術家的大型永續藝術裝置或雕塑作品,亦公開徵集了四個較年輕的跨界別藝術家及團體參與展覽和表演。作品涵蓋的媒體和創作手法包括雕塑、裝置、多媒體、互動、社區參與、環保、音樂、木偶戲和實體劇場等。
 


本活動的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藝術家自述

brandillustration_shalek_colour-19.png
brandillustration_shalek_colour-17.png

駐場藝術家

公開徵集的獲選作品

高天恩

題目:           敘述的保存

年份:           2021

媒介:           相片,油畫映像,歷史圖片,電腦圖片,印刷圖片

沙田在我的童年時代扮演過重要角色。這件作品是為了紀念我與父母分享的記憶,及懷念早已去世的外祖父母。

 

在我記憶中,沙田是可親的,是一個結合了時代的經歷、充滿了情感和事件的空間,再加上長輩們述說家庭故事的口頭語言,反映着所描述的世代。這個沙田繼續生存在個人故事的敘述裏面。然而,在時間的推移和不可避免的巨大社會變化的洪流中,記憶是脆弱的,容易被遺忘。保存記憶的努力最終可能是徒勞的。

 

“敘述的保存” 這一個戶外裝置,是我以個人家族故事為課題作品糸列的一部分。圖像中併列着繪畫、攝影和合成影像,試圖重新去想像我記憶中的沙田,在一個仍然存在但已經失落已久的地方,在包裹着的天空下瞥見陽光。

Celia

泥人 Cornelia ERDMANN

題目:          Den for Reflection

年份:          2021

媒介:          竹子(再生、新的)、螺母和螺栓、金屬線

這竹結構是一種結合參與性和光影裝置的公共藝術作品。作品 Den for Reflection 的概念源自於地方營造和可持續性,其材料和製作過程表達了有機動態。它體現自然與人為;將人與地方聯繫;將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地方之間的連繫擴展。隨著時間的累積及推移,在我的小組學員幫助下,這由可持續竹子製成的藝術品,從小結構有機地發展並連接成更大型的實體結構。此由竹環組成的織物狀紋理結構懸掛了在沙瀝角落場地上的貨櫃箱之間,型成了一個天幕裝置。在白天的陽光下和晚上的聚光燈下,這組作品下方的地面上會投射出圓形的陰影圖案,並會不斷擴大,為我們提供反思的空間。

Cornelia

黃偉麟 (太歲)

題目:          從零開始的友聚記憶

年份:          2021

媒介:          再造紙雕塑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 莊子《齊物論》

 

作品以距今不遠但以成為遠古文明的瑪雅文明為起點,透過遊戲讓隊友們選擇了所屬的動物,再以動物的視覺去觀看現今人類文明對環境和生態的破壞,而混集著現代科技文明的瑪雅羽蛇神將會記載朋友們所選的動物故事,同時亦記載了人類文明與科技高度發展和物質產能過盛的經過。

 

物質進化後人類的精神和靈魂將會歸於何處?

Dio

Eric NIEBUHR

題目:          Ebb and Flow

年份:          2021

媒介:          丙烯酸及水性顏料,繪畫於貨櫃箱的金屬板

Ebb and Flow 引用了潮汐漲退的字面定義,以及事物不斷變化的比喻性概念。顏色採用了在該區大量發現的漫山雛菊的亮黃色,配合附近城門河水在風和日麗的日子的顏色。這件作品在視覺上將觀眾與該場地在填海之前作為潮汐灣(沙田海)的歷史聯繫起來。該場地目前作為社區藝術項目的用途,以可持續或再生系統的概念運作。

 

藝術家感謝社區志願者和師友計劃的學員們為完成這件作品並取得成果所作出的貢獻。

Eric

梁以瑚

題目:        「我們  -  一竹一世界」

年份:          2021

媒介:          多媒介藝術,聲音、演奏及視覺藝術

「我們」一群人,在沙瀝角下偶遇,在山林溪澗自然萬物導引下,共同尋找閒適,以藝術,想象、共建、共存,一個喘息空間!

題目:          「天橋下的佗靜」

在城市喧嘩處,找尋一片靜土,在微風,鳥嗚,虫的爬行中,一竹,一葉,佗靜,在。

此刻

聲音及竹樂裝置師:    葉德鴻、郝立仁

尺八演奏:                 陳偉光

2Woo

楊國芬

題目:           古今・對談

年份:           2021

媒介:           回收銅線、廢棄樹頭和木材

以回收銅線和廢木,把古今山水三維並置,重新詮釋文人畫的山水意境。特色有三:古畫筆墨銅線化;讓銅線色彩隨著氧氣、二氧化碳、濕度的改變而變化;運用手機電筒進行光影互動。

以可再生天然資源的運用,串聯過去、現在、未來,也道出永續觀念。強調以不消耗、不騷擾地球的態度進行創作,不單可使廢物提升為永恒的藝術,可傳承中國山水美學,更可讓人與自然長久和平地共生。

Margaret

吳觀麟

題目:          機運

年份:          2021

媒介:          木、石、沙、五金配件

今次我的創作,主要以沙田圍過往的歷史發展和現時社區環境為題材,嘗試記錄當地特質,並表達個人的觀察和感受。另外時次的作品,主要是利用回收的物料去製作,藉以回應我們展覽的主題,永繼概念與可持續發展等目標。我希望觀者在觀賞我作品之餘,同時回顧一下這個城市,並意識到大自然和人工環境的改變與流轉。

Tony

Kata SANGKHAE

題目:          Sound of everyday life, if tomorrow always comes

年份:          2021

媒介:          竹,聲音,搜集的物料

“Sound of everyday life if tomorrow always comes” 是一個遠程創作和現場特定的藝術裝置,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與藝術實踐聯繫起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期間,作品有助連繫香港、泰國和澳洲之間的本地網絡和創意思維。通過藝術對象、聲音和多媒介實踐,人與人和國與國之間的距離已成為另一個可發揮可持續性和創造力的平台。

 

由竹子和塑料錐體製成的大氣聲音裝置作品,讓人們可以用手機親身參與和體驗。作為一個集體的聲音工具,這個互動裝置變成了一個藝術揚聲器,為每個人提供了創造和分享他們的聲音和音樂的機會。在新冠肺炎期間和之後,來自不同國家、種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們亦可以通過這個聲音裝置相互聯繫,共同創造超越國界的互助合作精神。

創作人:      Kata SANGKHAE

策展人:      Miss Elephant & Wilson YEUNG

Kata

郝立仁

題目:          沙瀝角落搜尋食物誌

年份:          2021

媒介:          紙本水彩,搜集的物料

當下我們人類以各種方式意欲塑造合我們心意的未來,但世界和大自然卻失去了平衡。如果未來我們的世界崩壞了…我們還能生存嗎?這促使我去思考如果我們能重新得著祖先們對環境了解及生存的智慧,便不用依賴主流的食物生產系統來生存了。

 

這作品由一個搜集物料造成的籃子,植物繪食譜和參與式工作坊所組成。以沙瀝角落這片曾經天然,後荒廢,及後轉化的地方作主體,搜尋並構想出食用野草的食譜圖集。

Ben
brandillustration_shalek_colour-12.png
Inkgo

林嘉裕

題目:          穿過19塊耳膜的聲音

年份:          2021

媒介:          竹雕塑

耳膜獲取空氣中的聲音,傳遞至中耳,直到神經系統。

作品呈現了創作者林嘉裕對竹的幻想,她把竹想像成耳朵,而每一個竹節之間的薄膜就如同人的耳膜,聲音穿過19塊耳膜後會變得不一樣嗎?

是此作品亦延伸了林嘉裕的系列作品《肉竹之間》,探究植物與人的連結。

上海街工人戲偶團

題目:          活物

年份:          2021

媒介:          木偶表演

本次作品為兒童面向的偶劇,由本團製作表演有趣地表達保育、環保、廢物升級再造等信息,誘發觀眾的興趣,發現廢物仍然存有價值,以及把生物作對象,用廢物加上創意再構作去製成木偶,回應永續主題。 作品簡介 編作演員以木偶形式,製作約二十分鐘演出,介紹不同動物的習性和多樣性,木偶和場景會利用廢物升級再造製作。

​統籌/意念:         黃定邦 (米高)

​編作及木偶師:    Crystal MAK、Cindy KWOK、Emily姐姐(野白)、黃定邦

​製偶師:              Tamama CHEUNG、蛙兒

​行政:                 翁芷翹

Puppet

黃定邦

題目:          環

年份:          2021

媒介:         表演藝術

現代默劇及雜技是以人體為媒介的表演藝術,人和自然同樣是循環不息,又互相結合,本作品試圖發掘大自然之物對人的身體表演的關係,由外到內到外到內……一樹、一石、一葉皆是是次演出材料,將以上環境物品到混合表演者的創作,以現代默劇及雜技表達。

​製作人員:

​創作人、導演:             黃定邦

​雜技指導:                   梁兆齡

​演技指導:                   胡秀慧

​編作表演者:                梁兆齡, 胡秀慧, 羅樂聰, 麥瑞顯, 黃定邦

​聲音設計:                   展晴

brandillustration_shalek_colour-15.png
Michael
bottom of page